胡诌《红楼梦》十章
- 广德论坛 ( http://www.gd163.com.cn/Default.asp )
-- 广德文学·桐汭风 ( http://www.gd163.com.cn/ShowForum.asp?ForumID=206 )
--- 胡诌《红楼梦》十章 ( http://www.gd163.com.cn/ShowPost.asp?ThreadID=1073744 )


作者:枕书而眠
发表时间:2015/11/13 9:51:34

原来字外有机锋

——读《红楼梦》之胡诌一

关于《红楼梦》中宝钗与黛玉,一直是一对难以分开言说的人物。关于贾家在宝玉的婚事上,为何最终选定了宝钗,而放弃了黛玉,众说纷纭,见解不一。其实这之中,贾家最大的靠山,也是最有权势的贾元春的意见至关重要,不可小觑。

且听我从元春省亲一回与大家开始聒噪。在元宵节刚过,贵为皇妃的贾宝玉大姐元春,受皇帝恩宠要省亲了,就是“回娘家”。贾家为此,新造了一座园子,后来赐名“大观园”。元春省亲就在大观园内。她在一石港上看见一面匾灯,上面明现着“蓼汀花溆”四字。这是宝玉的题名,且说贾妃看了四字,笑道:“‘花溆’二字便好,何必‘蓼汀’?”。侍座太监飞报贾政,贾政听了,即忙移换。

这是贾元春正式出场后,首次表达自己态度的地方,而且是一次取舍,故而常常不为读者小瞧忽视。先来看看这两词的意思:蓼汀,即布满香草之小洲;花溆,乃生长鲜花之水边。两词之意从文学角度考量,意义相近,有雷同之感,也有堆叠之嫌。元春做一删减,的确较之先前凝练、雅致许多。可见元春选作空中女史,后又加封贤德妃,不是别无所长,确有“贤孝才德”。

此处值得探究、寻味之处不是元春之才,而是她为什么取“花溆”而删“蓼汀”?这才是看点。很多《红楼梦》研究者解读:此处已知贾妃属意宝钗。他们的依据是,用南方古音反切的方法,“蓼汀”可切“林”字,“花溆”可切“薛”字。至于南方古音到底怎么读,又如何能反切出这两个姓氏来,在此不做详论。姑且认可这种反切之法无误,但从文章情节出发,细细揣度可知,省亲之时的元春,还没有就宝玉的婚事,在林薛二人之中作出选择和定论。

我们看看省亲时,元春对贾家一门的赏赐之物,就一目了然,豁然清楚了。所赐之物按照辈分,从上到下依次递减,当然男女亦有区别。可以说是等级清晰、次序井然。其中宝玉、宝钗、黛玉与贾家三艳等姐妹的赐物完全一样,没有区别,这与后来端午节的赏赐有着明显的不同,关于端午节的赏赐我会在后面的文章中详细说到。可见此时的元春就宝玉的婚配并没有主见。至于她取“花溆”而删“蓼汀”,与其说是元春已经有意,还不如说是作者曹雪芹在暗示罢了。

若说赐物是明写,那么文中还有一处“暗示”。且看元春选择大观园几处喜欢之景赐名后,她说:“此中‘潇湘馆’、‘蘅芜苑’二处,我所极爱。”而这两处,恰巧后来分别是黛玉和宝钗的居处。虽然,元春不知后来这两处的居住者,但我想这也必是曹雪芹写作时故意在此“藏以机巧”,让读者费心。

有人要问,元春是怎么选定宝钗,而又放弃黛玉的呢?且看下回《不想聪明误一生》。

 

 

 

不想聪明误一生

——读《红楼梦》之胡诌二

接着前篇的话,继续说说元春是因为什么钟爱上宝钗,而看轻了黛玉。

先说说元春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小说的开头“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冷子兴介绍元春是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在“男尊女卑”的世界,当此四个字,可见其是个严守礼教、规矩得体的人物。

省亲时,元春命姐妹们作诗。宝钗自不屑于女孩子舞文弄墨,她虽有诗才,却在作诗时“安守本分”,写出了“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遣词虽好,但格调不高,落于俗套,诗中颂扬元春封妃是“莺出谷”,省亲是“凤来仪”,这也是极其平常的颂词。而本来就任情随性的黛玉,极其看重这次“应谕作诗”的机会,她想着“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读书人要在此细思缘故。不难看出,黛玉秉性是喜欢“高人一筹,清新脱俗”,同时也想在这位“娘娘表姐”面前显示自己的才华,增加自己权重。她在诗中写道“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字面是说,何等荣幸获得皇妃姐姐的恩宠,你那龙车凤辇频频光临此处。词句之余,还流露出希望得到元春的更多“恩宠”。

把宝钗与黛玉两诗放在一处一比较,一个“温”,一个“火”;一个是颂歌,一个是邀宠。虽然元春在看完众姐妹的应制诗后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但谨遵妇道、严守规矩的贾元春此时心中自有丘壑了。在那个时代,社会主流思想认为男人读书也不过为了“明理、辅国、治民”,而“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女孩子的分内之事”。于此,黛玉虽然极其用力地显露了自己的聪明才华,却失去了元春的感情理解和文化认同,自然欲速而不达,输了首局。

紧接着,元春要试试宝玉的才华,命他作诗四首。宝玉在做到第三首时,用了一句“绿玉春犹卷”来描写芭蕉。从比喻角度看,将芭蕉必成“绿玉”,倒也贴切。但是,善于洞察人意的宝钗从先前元春给大观园景点题名时,将“红香绿玉”四字改成了“怡红快绿”,就猜想到元春不喜欢“绿玉”一词,故她及时提醒宝玉将诗句改成“绿蜡春犹卷”。读书人考虑,“绿蜡”和“绿玉”有什么不同吗?从遣词造句看,并没有多少分别,反而“绿蜡”显得冷僻。宝钗不过是为了避元春不喜欢的字词罢了,宝玉受教后大喜,称宝钗为“一字师”。而在作第四首诗时,宝玉更是江郎才尽,这次轮到黛玉帮忙了。黛玉帮忙倒爽快,因为前面只是令她做了一首诗,感觉自己“未得展其抱负”,于是直接当“枪手”代替宝玉写了。最后,元春看了宝玉的诗,尤其是宝玉偷偷代替写的那首,更是喜之不尽。诸位试想,元春与宝玉“名分虽系姊弟,情状有如母子”,自然在后来回宫后反复阅读宝玉所作的诗篇。久之,黛玉为宝玉作弊,必然被其识破。如此,黛玉必然在元春心目中颜面扫地,必然又失一局,而且是致命一局。

有人会说,这不过是你的猜想罢了。其实,我这猜想在在后面的文中得到印证。且看元春省亲回宫后,“便命将那日所有的题咏,命探春依次抄录妥协,自己编次,叙其优劣”。读者细玩这段文字,整日无事的元春怎么不会看出宝玉与黛玉作弊的事情?果然,过了一个多月后,她想到在自己走后,大观园必定封锁,不使人进去骚扰,让美好的精致反落得寂寥。于是她命太监传谕,“命宝钗等只管在园中居住,不可禁约封锢,命宝玉任随进去读书。”此处文字寥寥几笔,但是读书人不可一带而过。大家细看,入园姐妹众多,因何单提宝钗,又另提宝玉?如不出所料,此时黛玉作弊已经败露,她故而在传谕时来了个小小的“暗示”。略略有心之人,必然明白了元春已基本属意宝钗了。

难道黛玉就是因为抖擞了一下才华,就让元春不悦,而失去与宝玉“木石前盟”的机会吗?待到下回《谁知安分堪大用》再说。

 

 

 

 

 

 

 

 

 

 

 

谁知安分堪大用

——读《红楼梦》之胡诌三

说到黛玉和宝玉,在贾家中就有人希望他们二人成双配对。大家一定要问这是谁呀?听我信马由缰般的闲扯。

在宝玉和众家姐妹遵照元春的谕旨,搬进大观园后。由于宝玉平日待黛玉,大不同于别的姐妹。王熙凤倒是极“看重”林黛玉。为什么?因为在荣国府,宝玉这这一辈,男丁有五个,其中宝玉大伯贾赦有贾琏、贾琮二子,宝玉父亲贾政有贾珠、宝玉和贾环三子。这里面贾琏、贾珠和宝玉三人是嫡出,而贾珠又早亡。荣国府中能执掌家业的只有贾琏和宝玉二人。故此,凤姐自然希望一个整日“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病西施”与自己做妯娌,她当家的地位无人可以撼动了。

搬家搬进大观园不久,在一次玩笑中,凤姐曾有意逗黛玉说:“你既然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还指着宝玉对黛玉说:“你瞧瞧,人物、门第配不上?根基陪不上?家私配不上?哪一点还玷辱了谁呢?”这正是凤姐为了巩固自己“当家媳妇”的地位替黛玉造势。既可以让二人越走越近,又可以让丫鬟婆子等下人心领神会。至于后来,她在宝玉婚礼上出主意“掉包”,不过是顺承王夫人的意思,她基本没有什么发言权。另外,那情节毕竟是续书中的情节,是否符合曹雪芹的意图,不得而知。不少读者在这事情上怨凤姐心机太盛,其实错怪了她。

接着说大观园里的事情,在大家入驻大观园不久,宝玉就生了一场大病。大家去看望时,宝玉苏醒,黛玉随即念了句“阿弥陀佛”。这是对心上人的关心和对病情好转的开心。就这轻轻一句,被宝钗听见了,她笑道:如来佛比人还忙,又要讲经说法,又要普度众生,又要为宝玉赐福消灾,如今稍微好些,还要管林姑娘的姻缘。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宝钗其实是清楚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真挚感情,她自己也全没有搅局和扛上一竿子的想法。读书人细细揣度此处,可知宝钗并没有争夺“贾府二奶奶”之意。如果说此段文字是宝钗心思的流露,那么到了端午节一回,就更能明白无疑地看出宝钗内心的痕迹了。

到了端午节,元春照样恩宠有加。再看元春的赏赐之物,与正月省亲时,就有了微妙却紧要的变化。前面我们说过,省亲时所赐之物按照辈分等级依次递减,次序井然。其中宝玉、宝钗、黛玉与贾家三艳等姐妹的赐物完全一样,没有区别。而端午所赐之物,黛玉同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一样,而宝玉与宝钗一样,并且在“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两串、凤尾罗两端、芙蓉簟一领”。宝玉见自己与宝钗所赐之物一样,而不是和黛玉相同,自然有些诧异,忙问道“别是传错了罢?”

宝钗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自己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这里“没意思起来”五字将宝钗之心表露无遗,读书人要反复思考和揣度其中的言外之音。试问宝钗为何“没意思起来”?一则是黛玉与宝玉心心相映,宝玉之心不在自己;再则以元春为首的当家人却留意自己,强按牛头喝水,毕竟不爽。

再回头看看元春赏赐之物中,和其他姐妹相比,宝玉与宝钗多了“凤尾罗两端、芙蓉簟一领”。这是何意?先看看这两件物件是什么。凤尾罗,绣着凤尾花纹的罗帐;芙蓉簟,制有芙蓉花朵的床席。这不就是在暗示,要让这二位“夜同罗帐日共席”吗?

至此,元春之意表露无遗,这也是黛玉失去贾家认同的基本原因。既然这样宝玉和宝钗的婚事不就没有任何悬念,那为什么贾府的“二奶奶”人选,却一直扑朔迷离呢?请继续关注下文《自有贾母惜孤女》。

 

 

 

 

 

 

 

 

 

 

 

 

 

自有贾母惜孤女

——读《红楼梦》之胡诌四

前文已经讲清楚了,元春趁着端午节前夕,利用赏赐贾家的机会,故意让宝玉和宝钗的赐物一样,较之黛玉要多许多,表达了自己选定宝钗。

如果你认为这样就大局已定的话,那就错了。虽说贾家最大的政治靠山是元春,但贾家最高辈分的主人却是贾母。她是宝玉的祖母,也是元春的祖母。在古代提倡“以孝治国齐家”的大环境下,她的态度也是决定因素之一。

元春的端午节礼是在四月底赏下来的,紧跟着到了五月初一,贾母就到清虚观去打醮祈福。清虚观的道长“张神仙”要为宝玉提亲,贾母趁机说:“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贾母在这关键时刻,讲了这样一段话,而且是当着薛姨妈的面说的,颇值得读书人咀嚼和回味。贾母什么心思?什么意思?首先,在元春刚刚属意宝钗后,她说宝玉“不该早娶”,这就是否定了元春的“默选”。其次,她说宝玉“等再大一大再定罢”,这明显是用耗时间的方法对付宝钗。因为从年龄上看,“宝姐姐”是拖不起“林妹妹”的。还有,贾母让“张神仙”继续打听,选人的标准是“不管她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从这里不难看出,宝钗比黛玉强许多的“根基富贵”,贾母根本看不中,她只要求“模样好”。

贾母这次以极其正式的态度,否决了元春替宝玉的选择。但她又不便同元春发生明显的冲突,因此她也不能直接为黛玉提名。所以她要求张道士“继续打听”。如此,黛玉赢得了时间和机会。

接下去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宝玉和黛玉闹别扭,而且一闹就是几天。贾母听说后,抱怨地说:“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冤孽,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读书人不可淡看了这几句话。老人家明显是抱怨宝玉和黛玉辜负了自己希望他们两个人好好相处的一片苦心。尤其是“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这句,颇有涵义,分明是说“为了你们二人的事情,我都和你家皇妃姐姐闹矛盾了,你们还在使小性子。”所以,最后贾母哭道:“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

如果说,贾母在“张神仙”的话只是否决了宝钗,而这段哭诉就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她对黛玉的担心和关爱。

即便如此,贾母还是让王熙凤去劝和他们二人。我前文说到王熙凤为了自己能长期当荣国府的“内当家”,自然希望黛玉嫁给宝玉。这是她常常撮合他们二人的内在原因。善于揣摩人意的凤姐,自然最能摸准贾母的心思,而贾母的心意,自然成了凤姐撮合宝玉和黛玉二人的外在动力。

再到后来,进京欲发嫁的薛宝琴来到贾家。贾母见后很喜欢,首先逼着王夫人认宝琴为干女儿,又让宝琴和自己一处安寝,还打听宝琴的年庚八字。有许多《红楼梦》爱好者都说这是贾母想让宝琴配宝玉,因为文中明提了一句“薛姨妈度其意思,大约要与宝玉求配”。依我看,这是读书人被曹雪芹的障眼法迷惑了。老太太高明就在此,她用这种方式告诉薛姨妈“我喜欢宝琴这样的女孩子”,让薛姨妈知退。但是她并没有想让宝玉娶宝琴,因为她知道宝琴已经定人了,再者它逼着王夫人认宝琴为干女儿的目的也在于此,就是让宝玉与宝琴有“兄妹之分”,而没有“夫妻之缘”。

从这些断断续续的章节里,我们可以发现元春中意宝钗,而贾母却偏偏希望宝玉和黛玉在一起。自然,她成了黛玉赖以支撑的“大树”。有人要发问,宝玉之父母在他婚姻上又持什么态度呢?今日乏了,改日接续《大凡细处见精神》。

 

 

 

 

 

 

 

 

 

大凡细处见精神

——读《红楼梦》之胡诌五

谈到贾宝玉的婚姻,他的母亲王夫人自然是个绕不过的关口。由于不是什么正式文章,且容我拉拉杂杂说说王夫人的态度。王夫人首先肯定会遵循元春和贾母的意思,因为一是贾家最大的靠山,一是贾家最高辈分的当家人。除此之外,他自己心里也有一本帐。

首先我们要看看王夫人的取人标准。这一点可以从她对待宝玉跟前最得宠的两个丫鬟的态度分析出来。一是袭人,一是晴雯。王夫人暗中将袭人的月例银子从丫鬟的标准提高到妾的标准,而且规定其他妾,比如贾政的小妾赵姨娘、周姨娘有的东西,袭人一概都有,这就充分说明她喜欢的是“本分、周全”。而晴雯的结局则是被逐出大观园,病死在外,如晴雯这类口齿伶俐、个性刚烈的人,是不讨王夫人喜欢的。

在处事待人的态度和方法上,袭人颇像宝钗,而晴雯的任情任性又极像黛玉。所以自古有“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的说法。从性格上讲可以看出,王夫人内心喜欢宝钗要多一些。

那么,宝钗有哪些过人之处赢得了王夫人的青睐。这需要从一些细节去感受。这些小事、琐事、家常事,宝钗总是多替人考虑,大度待人,周全处事,弄得上上下下都十分认可她的“端庄”。

先看看下人如何评价她。有一次,丫鬟红玉和坠儿在滴翠庭谈心事的时候,担心自己的心里话被别人听见了。红玉这么评价宝钗和黛玉:“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到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从这里不难看出,平日里宝钗和黛玉对待丫鬟等下人是什么态度。

再有贾家的婆子周瑞家的,将薛姨妈给的十二枝宫花分别送去给贾家三位姑娘、王熙凤和黛玉。周瑞家的按照路线的远近,最后到林黛玉处。黛玉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回答都有。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读者若是周瑞家的,听了这话做如何想?

时间一久,这些下人之论和细节自然也会传到王夫人的耳朵里。正是如此,王夫人才会说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这在文后有具体交待。

如果说,丫鬟下人的评论只能算作“风评”,那么在另一件事情上,宝钗做的圆润之至,让王夫人对其刮目相看。且听我慢慢说来,就在王夫人的丫鬟金钏被王夫人撵出贾府后不久,投井自杀了。说起这事的起因,宝玉难辞其咎,但由于和本文主题关系不大,不防隐去。

且看宝钗是如何安慰王夫人的。宝钗去探望王夫人时,独见她一人坐着垂泪,便不提这事,只在一旁坐着。可见宝钗识大体,不干那种“在伤口上再撒盐”的事情。当王夫人自己说起:“原是前儿她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她两下,撵了她出去。我只说气她两天,还叫她上来。谁知……”大家都知道,金钏被撵的原因是因为宝玉而起。王夫人为了保护宝玉声誉,在宝钗面前故意隐瞒了这些。

宝钗不但没有穷究其中详情,反而立刻替王夫人开脱:“姨娘是慈善人”。开口就给王夫人来个“定性分析”,宝钗很有心机。接着又说:“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她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宝钗这样分析,替王夫人开脱的干干净净。接着宝钗又替王夫人出主意:“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的情了。”

王夫人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想找几套新衣服给金钏妆裹。恰巧只有替黛玉过生日的两套。王夫人犯难了,她对宝钗说:“你林妹妹那个孩子素日是个有心的。”王夫人怕黛玉忌讳死人传了自己的衣服。此刻宝钗说到:“我从来不计较这些。”并主动替王夫人解难:“我前儿到做了两套,拿来给他岂不省事。”

多数读者都埋怨宝钗对金钏“无情”,此评颇有些过分。宝钗劝王夫人时,的确不知金钏之死与宝玉有瓜葛,再者丫鬟犯错被撵也是豪门之中的常事,因此宝钗之劝显得得体大方,是标准的“恪守大道而言辞恳切,举止中庸而处事合度”的做法。王夫人焉能不喜欢?

看了我文章的人,必定会说:“宝钗这么善解人意,那黛玉又喜欢刻薄待人,宝玉怎么就喜欢她呢?”黛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不如下回进行一次评说,题目就叫《谁解“情情”是何物?》。

 

谁解“情情”是何物

——读《红楼梦》之胡诌六

题目中的“情情”,看过脂砚斋批语的人自不会陌生。在小说的第十九回中,脂砚斋首次在批语中说:黛玉为“情情”。对于曹雪芹生造的这个词语,的确很难准确理解其意。但要钻进黛玉的心思中,又不可不去揣摩其意。下面且由我慢慢胡扯这个“囫囵之解”。

“情情,第一个“情”字,乃钟情之意,是个动词;后一个“情”字,指的是“对我有情之人”,是个名词。我认为,“情情”的深意,指黛玉是个只钟情于专情于己的人。细看黛玉一生,的确是整日追情、钟情、溺情,最终殉情。黛玉之可贵、之可爱、之可怜,皆在这“情情”之上。

试举一例,让大家一睹黛玉之“情情”心怀。有一次,薛宝钗生病了,宝玉便去探望。宝玉刚去不久,黛玉也到了,当然她也是去探望。黛玉看见宝玉也在,开口就说:“我来的不巧了!”读书人仔细琢磨,这句话乍看好似“嫉妒之语”,认为黛玉嫉妒宝玉来探望宝钗。接着,薛姨妈招待大家,并请宝玉吃酒。宝玉端起酒就要喝,宝钗就劝他把酒热后再吃,并说了很有养生之道的学问。宝玉认为宝钗之话有道理,便命人将酒热后再饮。黛玉看见此般情形,心中又生“妒意”。恰巧,这时雪雁给黛玉送手炉来说:“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接着雪雁的话,明说雪雁,实则趁机奚落宝玉。看她怎么说:“也亏你听她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她说的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从这段文字里,很多人认为黛玉“嫉妒之心”太盛,有是嗔怪宝玉不该来看望,又是妒忌他不该听宝钗的话。

在此,我要说上几句。读书人读到这里,要变换角色,要把自己当着黛玉,去体会她对宝玉那份“独一无二”的感情。正是因为这个“独一无二”,才使得她对宝玉常生“复杂而又难以说清的情感”。这种感情不可以简单地理解成“嫉妒”和“吃醋”,更不是黛玉思想前卫,不能接受封建社会的三妻四妾制度,要独占宝玉。她对待宝玉所有的不良情绪情感,包括有时的讥讽,有时的冷淡,有时的问责,有时的奚落,都是一种“试探”。她是在试探宝玉是不是那个对她钟情的人。说到底,还是“情情”的因素在促使她不断寻找、不断试探、不断追求那个对她钟情之人。

然而,宝玉的性格特征又恰恰让黛玉捉摸不定。用书中的语言说,“宝玉终是不安分之人,竟一味的随心所欲”。宝玉喜欢随心所欲,黛玉又何尝不是随心所欲。两个都是相同秉性的人,自然就性格相投,互视对方为知己、为知音。但也因宝玉的“随心所欲”让黛玉不能识尽宝玉。换句话说,“随心所欲”的宝玉使得黛玉缺乏安定感,她常感觉宝玉是否变心了。故此,她要不断地去“试探”宝玉,以观其行,以观其心。

再说一例。有一次黛玉晚饭后去探望宝玉。她远远看见宝钗进了宝玉的院子,等她到的时候,怡红院的大门已经关上了。黛玉叩门。谁知丫鬟晴雯和碧痕正在拌嘴,晴雯动了气,说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求吧!”黛玉高声说道:“是我,还不开么?”晴雯偏生没听出来,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晴雯这一句话,勾起了黛玉的思乡之情。若放在自己家中,哪个丫鬟敢这般无礼的对自己说话?正在这时候,她又听见宝玉和宝钗的笑语之声,黛玉越发地动了气。黛玉为什么气?是嫉妒宝钗和宝玉在一起?不是。

黛玉生气的原因是,文中写到很清楚:黛玉误以为宝玉在生她的气。因此,她认为宝玉不了解她,辜负了自己的一片心。为什么呢?这里有个插曲,就是这日中午,宝玉看见黛玉的丫鬟紫鹃说:“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这句话惹恼了黛玉。宝玉害怕黛玉打他的小报告,二人产生了误会。

到第二日,宝玉再去找黛玉时,黛玉根本不理他。为什么?因为,那场误会让黛玉感到宝玉不了解自己,不是自己寻找的那个专情自己、读懂自己的人。既然如此,宝玉不过是芸芸众生中陌路相逢之人而已。这就是黛玉“情情”在反方向的体现。一直到宝玉听到黛玉吟唱《葬花吟》,两人互相倾诉,把晴雯不开门的缘故说清楚了,二人才和好如初。可见前文说到的黛玉生气,不是嫉妒宝钗,而是气宝玉误解了自己。其实,是她误解了宝玉罢了。

那么,黛玉为什么听了宝玉对紫鹃的话,会生气呢?她不是已经属意于宝玉了吗?这与“情情”有关系吗?请继续关注下文《原来“情情”最为真》。

 

原来“情情”最为真

——读《红楼梦》之胡诌七

接着上文留下的话题,当宝玉对黛玉的丫鬟说:“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时,黛玉会为何会撂脸大哭,十分生气呢?因为,这个时候,宝玉之心还没有明。黛玉还没有“识尽”宝玉。黛玉是个有个性的女子。她不需要男人泛泛地关心,她是要寻找那个钟情于她的人。

在黛玉心里,宝玉的心没有表明,这种“混话”就是拿自己取乐开心。当然,这也是黛玉对宝玉的一种试探,看看宝玉的反应。果然,在黛玉葬花之后,引来宝玉的肺腑之语:“或骂我两句,打我两下,我都不灰心。谁知你!总不理我……”待宝玉之心一打开,黛玉立刻破涕为笑了,早已将过去的事情忘在九霄云外了。这就是“情情”的正面表达,一遇到对自己倾诉衷肠,立刻感动万分,对人的态度也有了本质的变化。像这样的情节,在《红楼梦》的前四十回中,随处可见。还有一次,宝玉要去学堂学习,向黛玉辞行。黛玉说:“你怎么不去辞辞你宝姐姐呢?”这一问,是黛玉在试探宝玉之情是否专一。在宝玉向她发誓说道:“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就是妹妹了。要有第五个人,我也说个誓。”林黛玉道:“你也不用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这一刺心之语,还是在试探宝玉。一直到一次偶然,黛玉才懂得了宝玉之心,她偷偷听见宝玉在湘云和袭人面前称赞自己时。且看书中怎么描写黛玉当时的情感: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自此黛玉“识得”宝玉,从这以后,黛玉就极少奚落宝玉。有人要问,那此后黛玉为何依旧愁眉难展呢?那不过是黛玉常常“想父母、思家乡”罢了,是她“寄人篱下”的客愁终难解套的缘故。

所以说,黛玉的可爱、可贵之处,就在于她敢于、勇于去追求自己“所爱”,从“情”字出发,以“情”字落脚。这就是“情情”。这是一种“任性任情”的表现,她心中有自己,而且把这个自己放在极其重要和极为中心的位置,爱我所爱、恨我所恨,不掩盖、不伪装。她一片痴情对待自己的意中人,也不断在寻找自己的真爱,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纯女孩”。这一点,她和宝钗恰恰相反。与黛玉相比较,宝钗心中规矩、圭臬甚多,从不越过雷池一步,常常察言观色、举止有度,是个“有修养而少个性”的“好女孩”。

再略略说说,黛玉的“情情”之心态,使她如何对待宝钗。黛玉先前在宝钗面前极容易“使小性子”,一则是小姐脾气表现,再则是黛玉寄居舅舅家,骨肉分离,情感上敏感一些。但是,在宝钗的妹妹宝琴来到贾府后,发生一个微妙的变化。有一次,贾母很关心宝琴。宝钗说:“你也不知是哪里来的福气!……我就不信我哪些儿不如你。”心直口快的湘云听后接着说:“宝姐姐,你这话虽是玩话,恰有人真心是这样想的呢。”显然,湘云说的是黛玉。因为黛玉一贯喜欢争强斗气。丫鬟琥珀问湘云,说的是不是宝玉。宝钗和湘云都说不是。琥珀笑着说,那就是黛玉了。此时,湘云不言语了。为什么?因为湘云知道黛玉爱使性子,她怕黛玉又多心了。而此刻宝钗一反常态说:“更不是,我的妹妹和他的妹妹一样。他喜欢的比我还疼呢,哪里还恼?”这里让大家都糊涂了,连宝玉也迷糊了,他不知宝钗和黛玉怎么变得和亲姐妹一般。原来,在这之前宝钗和黛玉有过一次“交心”。那是黛玉“犯了嗽疾”时,宝钗探望时向黛玉介绍了“保养之道”,并送了燕窝。黛玉很感动,说到:“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黛玉之所以向宝钗吐了真情,正是因为她“识得”了宝钗,了解了宝钗的一片心。

闲扯一笔,我为什么说黛玉对宝玉的感情,不是当今社会中男女之情范畴中的“吃醋”。我试着举一例相解释,就在袭人被王夫人内定为宝玉的小妾后,黛玉还邀着湘云前去向袭人道喜。宝钗问袭人黛玉给你说了什么话。袭人说:“左不过他们那些顽话,有什么正经说的。”因为此时,袭人还不知道王夫人的意思,故而将黛玉的道喜,看成了玩笑话和不正经的话。从这里看出,黛玉依旧是封建社会的女儿,她不仅没有反对所谓的“妻妾制度”,甚至从内心中完全接受了这一制度。当前,许多专家和学者从黛玉身上,研究出了反封建和争取自由的精神,只不过是他们想着黛玉前卫罢了。这与曹雪芹好不相干。

说了“情情”,自然要说说宝玉的“情不情”。下文《说说宝玉“情不情”》,继续胡扯。

且说宝玉“情不情”

——读《红楼梦》之胡诌八

脂砚斋在批阅此书的时候,提到宝玉是“情不情”。什么叫“情不情”呢?我在上文中说到“情情”是“钟情于对自己有情的人”的意思。按此想推,可以理解“情不情”中,“不情”指“对自己无情之人或之物”,第一个“情”字还是“钟情”的意思。这样说,“情不情”就是“对世间一切人和物,包括无情之人和无情之物,也都一片痴情体贴。”

这是一种什么思想状态呢?且让我举出几例供大家琢磨。

宝玉的丫鬟晴雯对宝玉说,她喜欢撕扇子。且听宝玉一段痴情的话:“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自性情不同。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只是别在生气时拿它出气。”宝玉这话的意思就是,扇子虽然是“无情之物”,但你不可以拿它出气。因此要是为了出气而去撕它,就是不对的。这是体贴扇子,对无情之物痴情。同样,晴雯不能够欣赏扇子的高雅和别致,倒也算是个“无情之人”,这个不懂风情之人,却喜欢“撕扇子”,真是大伤风雅。可是,宝玉偏偏能够理解她的想法,并为之解释。这是体贴晴雯,对无情之人痴情。岂不是“情不情”?

再看一处实例。一日,宝玉跑到桃花底下去看《会真记》。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了一大半来。宝玉此时又“多情”起来,本来是“无情之物”的桃花也被他看成“有情之物”了。宝玉恐怕脚步践踏了这些花,只得兜着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塘内。再宝玉看来,水要比泥要洁净的多,所以将那些花兜到水里。又是视无情为有情!

正是如此,在别人眼中宝玉是“呆子”。曾经为宝玉提过亲的两位婆子不是说过:“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苦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可笑”之处正是其高贵之处。

有些读书人会反问我,你说黛玉是“情情”,只对有情于自己的人动情。那黛玉也曾葬花呀!黛玉岂不是也成了“情不情”?大家要分清,宝玉惜花,花对于宝玉来说只是花,充其量也只能是“陌路相识之人”,是“无情之人或无情之物”,他怕脏了花,故将花送到水中流走。而黛玉葬花,花对黛玉来说已经不再是花,而是知己,是“有情之物”,她怕辜负了这些知音,所以造一座“花冢”葬花。如果不信,你再仔细看她的《葬花吟》“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这是对花说的话吗?明显是一个相知多年的知己。

黛玉是“情情”,只对知己动情;若非知己,她一定漠不关心,好不牵挂。因此,宝玉送她的两方旧手帕,她爱不释手,作诗三首《题帕三绝》,念兹在兹。而当宝玉把风流倜傥的北静王水溶送的“蕶苓香念珠”转增给她时,黛玉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遂掷而不取。

宝玉是“情不情”,不仅对知己动情,也对一切动情。因此,他关系林妹妹,也担心宝姐姐,还牵挂湘云妹妹,不仅如此,他也为晴雯暖手,为袭人端茶,甚至是听了刘姥姥胡扯的一个“茗玉”,他也要去为她修庙塑神。

“情不情”的宝玉,视草木有情,视天下万物有情,对一切皆“有一痴情去体贴”。其实,从哲学角度去考量,“情不情”的情感体验是由中国传统思想“天人合一”的准则传承、演化而来。

中国人谈到“情”,必然也要说说“理”。“情”可以动人,“理”可以服人。且看下回文字《情理交融总难寻》。

 

 

 

 

 

 

 

 

 

 

 

 

 

 

 

情理交融总难寻

——读《红楼梦》之胡诌九

先说说,“情”和“理”这两个词语吧。情,是从个人感性出发的,它是个人内在需求的表达。理,是从外部世界出发的,它是外在事物规则的体现。生活中,这两个字词经常同时出现。比如,入情入理、揆情度理、通情达理。

情和理,分别代表两个方面,而且是需要人们兼顾的两个方面。做好了,就是“情理交融”,反之则是“情理相悖”。

再说说,这两个字与《红楼梦》的关系。且让我举出“宝玉被打”一节中的故事来说明。至于宝玉为什么会被贾政暴打,其中原因较复杂,又因与本文主题关系不密,暂且隐去。宝玉被打后,宝钗和黛玉都先后来看宝玉。且看这二人的劝慰之词。可以体会“情”与“理”的异同。

宝钗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宝钗的关心中含着责备。她是在埋怨宝玉平日里不听人劝,一味的贪玩,不好好读科举考试的文章,导致今日被打。宝钗的劝,是从社会对人的要求出发的,完全是一种合理的要求。然而,“理”对宝玉来说,就约束他灭掉心中“情”的需要。这对喜欢按照自己意识自由活动的贾宝玉来说,宝钗的要求无疑是束缚,是枷锁,是镣铐。

再看黛玉,看到宝玉被打后,抽抽噎噎地说到:“你从此就改了吧!”黛玉也是劝宝玉改掉不好科举文章的毛病,但是她的劝解中,没有责备,只有心疼。黛玉理解宝玉不喜欢八股文章,她从内心是支持宝玉根据自己“性情”行事。黛玉从不劝宝玉在“仕途经济的学问”上下功夫。正是黛玉重“情”,因而她也尊重宝玉个人的情感。

宝玉为什么和黛玉情感贴切也在于此。再举一件事,更可以比较几位女子在宝玉心中的地位了。又一次,贾雨村要见贾宝玉。贾政就叫丫鬟去传话。宝玉是一百二十个不乐意去。袭人和湘云就反复地劝宝玉。湘云说:“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宝玉听了马上讥讽道:“请到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大家仔细看,天真烂漫的湘云还没有完全劝宝玉读八股、考举人,只是略微劝他接触一些官场中人,便于日后办事。仅仅这样就引来宝玉的讥讽。袭人看见湘云被讥讽,马上告诉湘云,平日宝钗也劝宝玉,同样得到“无趣”的后果。袭人对湘云说:“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得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顿时羞得脸通红。”从这里可以看出,宝钗也曾劝过宝玉,宝玉是立刻走人,让宝钗下不来台,十分难堪。袭人接着就表扬宝钗“有涵养,心地宽大”,说:“幸而是宝姑娘,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且看宝玉如何接话:“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样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待宝玉读书经济这件事情上,宝钗是“大劝”,她完全从事理出发,要求宝玉谋个前程,报效国家,光宗耀祖;湘云是“小劝”,她既考虑到宝玉的性情,又考虑到家族的事务,属于“兼顾”类型,因此劝他即使不读书当官,也要接触读书当官的人;黛玉是“无劝”,她和宝玉一样,都喜欢什么事情由“性情”出发,爱我所爱,恨我所恨,因此他尊重宝玉,从不劝宝玉读自己不喜欢的八股文章,反而会和他一阵读《会真记》之类“无用”的淫词艳曲。写到这里,各位读书人不难看出宝玉为什么喜欢黛玉了吧。

比较一下这三位女孩子:黛玉是个“纯女子”,尊重于“情”,她痴情、感性,富有个性。她追求着自己内心所思所想,任情任性,不加掩饰,从不顾忌。宝钗是个“好女孩”,遵从于“理”,她虽然有情,但含而不露,游刃有余,理性较多,善于考虑别人、世俗的想法和感受,愿意改变自己适应社会。黛玉显得孤傲,却敢爱敢恨,宝钗显得大度,却胸有城府。而湘云则是个“两者兼顾”类型的女孩子,可谓“有情也有理”

最后,在引出一段极难理解,又众说纷纭的脂批:“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这里,“钗”指宝钗,“玉”指黛玉。至于这段脂批如何理解,我会在后文中谈到。下一篇该说点什么呢?既然说到宝玉挨打,就谈谈宝玉被打背后的故事吧。且看《宝玉四气贾存周》。

 

 

 

宝玉四气贾存周

——读《红楼梦》之胡诌十

先解释一下,贾存周就是贾政。贾政,字存周。这个名字很有儒家精神:孔子说,“政者,正也。”又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就要要恢复周代的政治秩序。这是闲话,扯远了。大家一看这题目就知道,宝玉被打主要有四大原因,且听我一一为大家道来。

宝玉被打是在小说的第三十三回。挨打时,有这样一段文字:“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从这里可以看出贾政这次是真的动了怒气,而且是冲天大怒,所以打宝玉打的特别凶。

后来王夫人来劝,贾政更加火上浇油一般,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甚至还要用绳索将宝玉勒死。一直到贾母来发脾气,贾政才放了宝玉。那么,贾政为什么要如此大打宝玉呢?

这和宝玉一贯的行为,不被贾政看中有关。又一次,宝玉去给贾政请安,说自己要去上学了。贾政这样讽刺宝玉:“你如果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依我的话,你竟玩你的去是正理。”可见,贾政十分气愤宝玉的贪玩。贾政还叮嘱跟着宝玉读书的李贵:“你去请学里太爷的安,就说我说的,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起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宝玉不爱学“四书五经”之类仕途经济的书籍,不言自明了。正是因为宝玉平时不务仕途,极不愿意读八股、求功名,这与其父亲的期望有悖。贾政心里对宝玉大有“恨铁不成钢”之感。

再说宝玉挨打那日,又发生了一件令贾政不快的事情。那日,贾雨村来拜见贾政,提出要见见宝玉。贾政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结交这些宦海中人。不想,宝玉最不喜欢和这类蝇营狗苟之徒交友。因此,见贾雨村时表现得极不自在和热心。且听后面贾政怎么训斥宝玉:“方才雨村来了要见你,那半天你才出来;既出来,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仍然葳葳蕤蕤。”这是宝玉挨打前,发生的一个小冲突。

紧接着,大问题来了。忠顺王府的长史来见贾政。细看小说的读书人,可以清楚分析出来,忠顺王府和贾家不是政治盟友,而且是政治上的对头。拿贾政的话说是:“素日并不和忠顺王府来往。”而这次,宝玉偏偏捅了这篓子。那长史是来要一个叫“琪官”的戏子,这个琪官是忠顺王养的小旦。并说这个琪官和宝玉关系很好,是被宝玉藏起来了。

贾政一听,是“又惊又气”。读书人想一想,贾政为什么惊?因为忠顺王不好惹,是个强硬的政治对手。为什么气?气宝玉没有政治眼光,不应该帮助忠顺王府里的戏子“琪官”逃出王府,这件事情被忠顺王知道了,派人到贾府来找茬。如果处理不好惹怒了忠顺王,会牵连整个贾家,甚至是金陵四大家。这是宝玉被打的最直接,也是主要的原因。

但是,此刻宝玉还不至于被贾政暴打、毒打。因为此刻,贾政对宝玉说:“不许动,回来有话问你。”然后就去送那位长史。或许,贾政回来后也只是是狠狠教训、微微惩罚一下宝玉罢了。就在贾政送走长史回来时,又碰到了一个关键人物——贾环。贾环的出现,宝玉这顿毒打就逃不了了。贾环是宝玉的同父异母弟弟,也是贾政的儿子,不过是庶出,是赵姨娘生的。平时大家都宠爱宝玉,而看轻他。他一直对宝玉有隙。贾环趁机向贾政挑唆:“宝玉哥哥前日在太太屋里,拉着太太的丫头金钏强奸不遂,打了一顿。那金钏便赌气投井死了。”这下子,贾政彻底爆发了。于是立刻大喝:“快拿宝玉来!”

由此可见,宝玉荒废学业是其被打的“底火”,但是这时的火还是“星星之火”。再到贾雨村见宝玉,宝玉表现极不洒脱,没有替贾政“露脸”。可以说,这是为贾政这通火“投盐添柴”。等到了宝玉帮助琪官,忠顺王府找上门来了,贾政心头怒火已经引燃,可以称之为“火上浇油”。而贾环的挑唆的的确确是“煽风点火”,又让气焰进了一层。这是整个宝玉被打的全过程。

有人可能要问,贾环的挑唆,难道没有得到王夫人的报复吗?的确,事后王夫人注意到了贾环,并且开始了调查。但是这场看似要到来的矛盾被一个贤惠、体贴的丫鬟袭人悄悄掩盖化解了。

 

 


作者:静野访秋
发表时间:2015/12/15 10:58:30

如此好文字读者甚少,可见本版块人气不够呀!


作者:华文
发表时间:2015/12/28 10:48:48

与楼上同感!学习欣赏了。今粗粗浏览了,待有空的时候再细细品读。


作者:无间悟道
发表时间:2016/4/24 21:59:52

乡下人进城,说的嘴儿疼。


作者:竹乡夕阳
发表时间:2018/1/22 19:38:54

如同刘姥姥一进大观园,晕头转向了,有空细细拜读。


作者:喝酒打牌
发表时间:2020/10/3 15:16:20

广德竟然有写出如此绝妙的好文章的人!!!佩服佩服!!!!!!!


作者:凤尾竹
发表时间:2021/1/29 16:38:53


广德论坛


安徽广德世纪万维网络信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皖ICP增值电信信息业务许可证编号: 皖B2-20090043 安徽省互联网协会会员编号:00273 网站备案:皖ICP备13005757号-1
危害信息举报:0563-6020163 业务联系电话:0563-6020163 13856381867 电子邮件:xuanweiyang@163.com 万维网络机房带宽支持
广德网警备案:34182202000101

Powered by 广德论坛2007SP2 © 1998-2006
Server Time 2024/3/29 5:35:54
Processed in 0.6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