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方----红色广德(四)
- 广德论坛 ( http://www.gd163.com.cn/Default.asp )
-- 广德历史文化 ( http://www.gd163.com.cn/ShowForum.asp?ForumID=197 )
--- 郑大方----红色广德(四) ( http://www.gd163.com.cn/ShowPost.asp?ThreadID=1224367 )


作者:00THICK
发表时间:2016/11/22 15:58:10

郑大方

郑大方(1921—1944),上海市人,1939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郑大方出身于一个平民家庭。
中文名
郑大方
出生地
上海市
出生日期
1921
逝世日期
1944
主要成就
参加了杭村大捷

目录

  1. 1 简介
  2. 2 生平
  3. 3 杭村大捷
  4. 4 革命家庭
  5. 5 纪念

简介

郑大方(1921—1944),上海市人。原名郑大芳[1]  。郑大方名字中的“方”,原是与他们兄弟一样的“芳”,到部队后,他将草字头去掉改名郑大方,以此彰显好男儿杀日寇志在四方。1939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郑大方出身于一个平民家庭。

生平

1939年2月,郑大方来到皖南泾县云岭,参加了新四军,被安排到教导总队学习。皖南事变前,他离开云岭,经苏南转战苏北。不久,任新四军一师二旅六团教导队指导员。
1942年底任二旅四团三营教导员。
1943年1月任十六旅四十八团三营教导员。 4月,在溧水、溧阳地区的反顽战斗中,三营坚守上沛埠,确保左翼的安全。为了钳制敌人,他带1个班孤军冲入敌阵,歼敌1个班,夺得机枪1挺、步枪数支,我军无一伤亡。 9月14日,日军一个中队对十六旅旅部驻地句容尚村发动突然袭击。郑大方率七连迅速占据有利地形,在一营的配合下抗击敌人的进攻,三营营长徐超率九连从侧翼包抄敌人,仅用一个多小时就全歼日军1个小队。
1944年3月3月29日在杭村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3。

杭村大捷

1944年3月,日军4000余人对郎广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 3月29日,日军小林中队100余人和一个伪军大队300多人,带着一门日式九二式步兵炮,到广德杭村“扫荡”。四十八团团长刘别生闻讯后,从长兴温塘赶到杭村。三营抢先占领杭村西南的慈姑山高地,对敌人实施正面攻击。日军凭借优势武器企图抢占山头,战斗最激烈的时候,郑大方挥起盒子枪,高喊“为人民立功,冲啊”,带领七连杀向敌阵,与日伪军展开白刃肉搏,吓得日伪军丢下抢掠来的物资和九二式步兵炮仓皇逃去。
郑大方在追歼逃敌时,被一个负伤、躺在路边的日军士兵开枪击中颈动脉。七八个群众用担架跑步将他送到云门寺医院抢救,终因失血过多,年仅23岁。
广德县横岗村的一个群众献出了自己的寿材(当时最好的),当地人民用最隆重的礼节厚葬了这位英雄。
杭村大捷中郑大方和战友们缴获的九二式步兵炮,是一座平射炮,威力无比,是攻打炮楼和城池的重型武器,后来在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立下赫赫战功。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年代,它一直存放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里。

革命家庭

郑大方兄弟姐妹7人十多岁投身革命:

父母:郑家栋、曾英;

兄弟:郑大方、郑仲芳、郑国芳;

妹妹:郑仲英、郑慈、郑国英、郑雪英。

纪念

1981年,广德县人民政府重修郑大方烈士陵墓。
1986年,原中顾委委员江渭清为郑大方烈士题写了“浩气长存”4个大字。
现在广德新杭镇街道有一条用郑大方烈士名字命名的道路叫“大方路”。




[此帖子已被 00THICK 在 2016/11/23 10:44:44 编辑过]


作者:阿谁
发表时间:2016/11/22 16:24:32

广德应该把烈士陵园装潢隆重,让世人吊唁。


作者:徐寿安
发表时间:2016/11/23 4:36:44

    广德的现在,其实是无数的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取的,现在的广德人正用自己的付出换取美好的未来,对广德的建设有贡献的,自然要传颂歌德,广德烈士陵园的建设自然更不能例外!


作者:摆渡叟湖
发表时间:2016/11/23 4:39:48

深切怀念为民族解放而牺牲在广德热土上的所有革命烈士。


作者:绿色家园
发表时间:2016/11/23 7:26:58

皖南事变之前为啥离开云岭?这个值得探寻。


作者:00THICK
发表时间:2016/11/23 12:03:21

2010年11月6日,郑大方的弟弟郑国芳在广德县新杭中心小学成立了“郑大方奖学助学基金会”,并把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14万元生活费全部捐献给基金会,作为对贫困学生与优秀学生的资助和奖励。

郑国芳:陈丕显的机要员、陶勇的侦察兵、胡立教的技术情报侦察员。解放后担任南京第二机要局局长。现在,他是上海警备区第五干休所离休干部。他代表部队多次到北京开会,五次在怀仁堂受到毛主席接见。

[此帖子已被 00THICK 在 2016/11/23 12:08:48 编辑过]


作者:想不起来
发表时间:2016/11/23 14:29:00




作者:00THICK
发表时间:2016/11/23 15:39:00

郑大方(1921—1944),上海市人。原籍广东省中山县人。[1]  原名郑大芳[2] 

[此帖子已被 00THICK 在 2016/11/23 22:20:10 编辑过]


作者:雪山
发表时间:2016/11/30 15:46:35

我在长兴的纪念馆看见的也是广东中山人,还在疑惑呢


作者:南漪湖畔
发表时间:2017/11/22 8:54:53

17岁的英俊少年郑大芳也是不甘亡国奴的屈辱走上从军之路的。郑大芳家住上海闸北,上学路上要经过日军宪兵司令部,时常被日本人刁难,被迫鞠躬行礼。

  1939年年初,高一学期尚未结束,郑大芳就在母亲曾英的支持下,参加“上海各界赴第三战区慰劳团”,乔装通过敌占区,从浙江经江西到皖南,毅然留在了新四军。

  受哥哥郑大芳影响,1941年8月,年仅15岁的郑慈带着13岁的弟弟郑国芳跑到苏北投奔了新四军。1944年4月,母亲曾英又带着13岁的郑仲英、11岁的郑国英和9岁的郑雪英来到根据地。在孩子衣服里,藏着机密情报——上海的城防图。

  郑仲英后来成为一名新四军文工团员,而郑国英与郑雪英在新中国成立后也参了军,并参加了抗美援朝。郑家七兄妹,除了老二郑仲芳留在上海做地下工作外,其他6人均是少年从军。郑大芳在1944年3月壮烈牺牲,时任新四军十六旅四十八团三营教导员。牺牲前7天,刚过了23岁生日。

  烽火岁月

  大哥郑大芳牺牲时,郑慈18岁,兄妹俩隔着一座山。她没有见上哥哥最后一面。哥哥牺牲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很想见我妹妹……”

  在残酷的战争年代,死亡已经司空见惯。徐道明回忆说,冲锋或撤退时,身边的人猝然倒下,便永远也站不起来。

  参军三个月,徐道明就参加了6次战斗。他先当机枪手,每逢战斗,捷克造轻机枪一响起来,日本鬼子不被打死,也趴着不敢动了。

  一次战斗,一名战士脚被炸断,抬下去时对徐道明说:“你已经是一个老兵了,要像一个老兵……”他感动得哭了,那时他入伍才三个月。

  战争的洗礼让人迅速成长。跟董坤明一样从上海难童收容所参加新四军的王根发,15岁牺牲时已当上了连指导员。1940年,新四军第一支队北撤过封锁线时,与鬼子作战,王根发腹部中弹,坚持不上担架,行军三里,猝然倒在一片麦田里。

  胜利时刻

  1945年8月,日军投降,董坤明随部队攻入江苏溧阳,作为胜利和成年的见证,他照下了平生第一张大头照。

  一张充满稚气的脸,笑得好甜。那一年,他刚刚18岁。

  郑慈珍藏着一张拍摄于1944年的新四军6师16旅医务人员的合影。苍颜白发的老人常常轻抚着照片上一张张年轻的面孔,百感交集,她至今尚能叫出相片里许多战友的名字:那几乎都是一群孩子,很多人都在抗战中牺牲了。


作者:南漪湖畔
发表时间:2017/11/22 8:58:03


抗日战争中的少年


***sina****** 2005年09月04日07:19 深圳商报

  他们或许还不到一枝步枪的高度却投入了民族解放的战争

  抗日战争中的少年

  在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回望历史,透过时间的硝烟,残酷的战争中,隐现着无数中国少年稚嫩的脸。如果可以选择,他们不会走上战场,但他们明白已经没有选择。小小年纪,

已知精忠报国。

  少年从军

  1939年10月的一天,上海外滩码头,日军岗哨刺刀寒光闪烁。12岁的董坤明镇静地走过,他知道,他马上就要成为一个新四军战士。

  董坤明是个孤儿,1938年进入了由中共地下党领导的上海工华难童收容所。在难童收容所他最难忘的一件事是1939年春节去慰问“四行孤军”。

  董坤明秘密离开上海时,前来迎接的交通员事先准备了一套应付敌人盘查的话。为了避免差错,交通员要他事先背诵了好几遍,完全无误后,才带着他上船离开上海,经常熟横经乡到达常熟东塘镇,正式参军。

  1940年,徐道明16岁,离家参加新四军。回忆当初为何参加新四军,徐道明说,动机很简单,“不愿意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刺刀下当亡国奴,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徐道明在家穿皮鞋,当兵只能穿草鞋——老兵对他很照顾,草鞋磨脚,战友为他打草鞋,他们先穿,穿软了再给他穿。战斗环境恶劣,没有时间洗衣服,身上长满虱子,一捋一把,当时称之为“革命虫”。

  跟徐道明一样,17岁的英俊少年郑大芳也是不甘亡国奴的屈辱走上从军之路的。郑大芳家住上海闸北,上学路上要经过日军宪兵司令部,时常被日本人刁难,被迫鞠躬行礼。

  1939年年初,高一学期尚未结束,郑大芳就在母亲曾英的支持下,参加“上海各界赴第三战区慰劳团”,乔装通过敌占区,从浙江经江西到皖南,毅然留在了新四军。

  受哥哥郑大芳影响,1941年8月,年仅15岁的郑慈带着13岁的弟弟郑国芳跑到苏北投奔了新四军。1944年4月,母亲曾英又带着13岁的郑仲英、11岁的郑国英和9岁的郑雪英来到根据地。在孩子衣服里,藏着机密情报——上海的城防图。

  郑仲英后来成为一名新四军文工团员,而郑国英与郑雪英在新中国成立后也参了军,并参加了抗美援朝。郑家七兄妹,除了老二郑仲芳留在上海做地下工作外,其他6人均是少年从军。郑大芳在1944年3月壮烈牺牲,时任新四军十六旅四十八团三营教导员。牺牲前7天,刚过了23岁生日。

  烽火岁月

  大哥郑大芳牺牲时,郑慈18岁,兄妹俩隔着一座山。她没有见上哥哥最后一面。哥哥牺牲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很想见我妹妹……”

  在残酷的战争年代,死亡已经司空见惯。徐道明回忆说,冲锋或撤退时,身边的人猝然倒下,便永远也站不起来。

  参军三个月,徐道明就参加了6次战斗。他先当机枪手,每逢战斗,捷克造轻机枪一响起来,日本鬼子不被打死,也趴着不敢动了。

  一次战斗,一名战士脚被炸断,抬下去时对徐道明说:“你已经是一个老兵了,要像一个老兵……”他感动得哭了,那时他入伍才三个月。

  战争的洗礼让人迅速成长。跟董坤明一样从上海难童收容所参加新四军的王根发,15岁牺牲时已当上了连指导员。1940年,新四军第一支队北撤过封锁线时,与鬼子作战,王根发腹部中弹,坚持不上担架,行军三里,猝然倒在一片麦田里。

  胜利时刻

  1945年8月,日军投降,董坤明随部队攻入江苏溧阳,作为胜利和成年的见证,他照下了平生第一张大头照。

  一张充满稚气的脸,笑得好甜。那一年,他刚刚18岁。

  郑慈珍藏着一张拍摄于1944年的新四军6师16旅医务人员的合影。苍颜白发的老人常常轻抚着照片上一张张年轻的面孔,百感交集,她至今尚能叫出相片里许多战友的名字:那几乎都是一群孩子,很多人都在抗战中牺牲了。

  抗战时期,到底有多少少年儿童离开家乡投入抗战,恐怕多得已无可考。许多孩子未及成年就血荐轩辕……

  当年面孔稚嫩的小兵现在已经白发苍苍,他们无法忘记当年的战争与战友。譬如徐道明,现任新四军沙家浜部队老战士宣讲团团长,迄今已做过800场次讲座。他说,要让孩子们记住历史,记住在那个民族危难的年代,中国孩子的悲苦与热血。(新华社上海9月3日电)

他们或许还不到一枝步枪的高度却投入了民族解放的战争

  抗日战争中的少年

  在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回望历史,透过时间的硝烟,残酷的战争中,隐现着无数中国少年稚嫩的脸。如果可以选择,他们不会走上战场,但他们明白已经没有选择。小小年纪,

已知精忠报国。

  少年从军

  1939年10月的一天,上海外滩码头,日军岗哨刺刀寒光闪烁。12岁的董坤明镇静地走过,他知道,他马上就要成为一个新四军战士。

  董坤明是个孤儿,1938年进入了由中共地下党领导的上海工华难童收容所。在难童收容所他最难忘的一件事是1939年春节去慰问“四行孤军”。

  董坤明秘密离开上海时,前来迎接的交通员事先准备了一套应付敌人盘查的话。为了避免差错,交通员要他事先背诵了好几遍,完全无误后,才带着他上船离开上海,经常熟横经乡到达常熟东塘镇,正式参军。

  1940年,徐道明16岁,离家参加新四军。回忆当初为何参加新四军,徐道明说,动机很简单,“不愿意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刺刀下当亡国奴,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徐道明在家穿皮鞋,当兵只能穿草鞋——老兵对他很照顾,草鞋磨脚,战友为他打草鞋,他们先穿,穿软了再给他穿。战斗环境恶劣,没有时间洗衣服,身上长满虱子,一捋一把,当时称之为“革命虫”。

  跟徐道明一样,17岁的英俊少年郑大芳也是不甘亡国奴的屈辱走上从军之路的。郑大芳家住上海闸北,上学路上要经过日军宪兵司令部,时常被日本人刁难,被迫鞠躬行礼。

  1939年年初,高一学期尚未结束,郑大芳就在母亲曾英的支持下,参加“上海各界赴第三战区慰劳团”,乔装通过敌占区,从浙江经江西到皖南,毅然留在了新四军。

  受哥哥郑大芳影响,1941年8月,年仅15岁的郑慈带着13岁的弟弟郑国芳跑到苏北投奔了新四军。1944年4月,母亲曾英又带着13岁的郑仲英、11岁的郑国英和9岁的郑雪英来到根据地。在孩子衣服里,藏着机密情报——上海的城防图。

  郑仲英后来成为一名新四军文工团员,而郑国英与郑雪英在新中国成立后也参了军,并参加了抗美援朝。郑家七兄妹,除了老二郑仲芳留在上海做地下工作外,其他6人均是少年从军。郑大芳在1944年3月壮烈牺牲,时任新四军十六旅四十八团三营教导员。牺牲前7天,刚过了23岁生日。

  烽火岁月

  大哥郑大芳牺牲时,郑慈18岁,兄妹俩隔着一座山。她没有见上哥哥最后一面。哥哥牺牲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很想见我妹妹……”

  在残酷的战争年代,死亡已经司空见惯。徐道明回忆说,冲锋或撤退时,身边的人猝然倒下,便永远也站不起来。

  参军三个月,徐道明就参加了6次战斗。他先当机枪手,每逢战斗,捷克造轻机枪一响起来,日本鬼子不被打死,也趴着不敢动了。

  一次战斗,一名战士脚被炸断,抬下去时对徐道明说:“你已经是一个老兵了,要像一个老兵……”他感动得哭了,那时他入伍才三个月。

  战争的洗礼让人迅速成长。跟董坤明一样从上海难童收容所参加新四军的王根发,15岁牺牲时已当上了连指导员。1940年,新四军第一支队北撤过封锁线时,与鬼子作战,王根发腹部中弹,坚持不上担架,行军三里,猝然倒在一片麦田里。

  胜利时刻

  1945年8月,日军投降,董坤明随部队攻入江苏溧阳,作为胜利和成年的见证,他照下了平生第一张大头照。

  一张充满稚气的脸,笑得好甜。那一年,他刚刚18岁。

  郑慈珍藏着一张拍摄于1944年的新四军6师16旅医务人员的合影。苍颜白发的老人常常轻抚着照片上一张张年轻的面孔,百感交集,她至今尚能叫出相片里许多战友的名字:那几乎都是一群孩子,很多人都在抗战中牺牲了。

  抗战时期,到底有多少少年儿童离开家乡投入抗战,恐怕多得已无可考。许多孩子未及成年就血荐轩辕……

  当年面孔稚嫩的小兵现在已经白发苍苍,他们无法忘记当年的战争与战友。譬如徐道明,现任新四军沙家浜部队老战士宣讲团团长,迄今已做过800场次讲座。他说,要让孩子们记住历史,记住在那个民族危难的年代,中国孩子的悲苦与热血。(新华社上海9月3日电)


作者:盛德堂
发表时间:2017/11/27 6:30:23

我觉得广德最应该做的是把川军在广德抗日这段历史挖掘出来,应该给在广德抗日牺牲的将士建一纪念馆。


作者:关爱新广德
发表时间:2018/3/14 11:25:03


作者:73264372
发表时间:2019/9/20 19:28:11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不被牺牲不知战争之残酷


广德论坛


安徽广德世纪万维网络信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皖ICP增值电信信息业务许可证编号: 皖B2-20090043 安徽省互联网协会会员编号:00273 网站备案:皖ICP备13005757号-1
危害信息举报:0563-6020163 业务联系电话:0563-6020163 13856381867 电子邮件:xuanweiyang@163.com 万维网络机房带宽支持
广德网警备案:34182202000101

Powered by 广德论坛2007SP2 © 1998-2006
Server Time 2024/3/29 13:32:25
Processed in 0.0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