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饭桌上的鸡蛋饺
父母在吴村小学从教的35年(1960年---1994年),过年基本上都是在山里过的,尤其是1977年以后,吴村小学几乎就是我们家的代名词。家长里短,日常生活完全融入了山村。
吴村也是一个移民村。1860年至1864年的兵燹和灾荒导致广德全县人口骤减,吴村也没有逃过灾难,空村空房不见人,“民不得己数十里无人烟”。1865年后广德从全国各地大量移民,而吴村更象是广德移民的一个缩影,一个八九十户的村庄,聚集了河南、湖北、浙江、安庆、无为、郎溪、宁国等地的众生。因此,风俗习惯各异。过年的饭(年饭)有的是早上,有的是中午,还有兄弟和多的在腊月28日就开始过年了。过年饭的菜肴,也不尽相同。
我们家在村上算是一个文化之家了,年夜饭的菜肴,除了大众化的鸡、鱼、豆腐等等之外,在六十年代的这个山村里父母亲又从宁国城里带去了一道新的过年饭桌上品种:“鸡蛋饺子”。
其基本程序是,首先要把肉末、生姜、大蒜、芥菜、香葱等糅合准备好,即“蛋馅”。然后,把自家养的鸡,下得蛋,打破。透明的蛋清,包裹着金色的蛋黄,滑入蓝边碗里,静等着竹筷的搅拌,搅拌均匀后,蛋黄和蛋清浑然融为一体,便成为蛋液,这蛋液既可以炖蛋,也可作为包蛋饺的原料蛋皮。一般情况下一个鸡蛋只能包三个蛋饺,根据蛋馅的份量,再确定需要多少个鸡蛋。
蛋液准备好后,就要烧一个炭火炉,这炭火炉当年在吴村只有粘土烧制的瓦炉,专门挑选栗树烧成的木炭,因为火劲大,燃烧时间长。火炉生好后,木炭在炉中缓缓地燃烧,在雪白的栗炭灰的拥抱下,害羞地泛着红黄色的火光。
炉火,蛋液、蛋馅准备妥当,还需要一个长柄的铁制舀勺(汤勺),铁勺在炭火上加热后,一次只能包一个,把准备的一块肥猪肉(抹油),在铁勺中抹一遍,空气中散发的炭火燃烧后的二氧化碳味,与猪油抹在被炭火烤热后的铁勺升起了油烟味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道特别乡土味。
金黄色的蛋液,用瓷勺舀起,倒入被炭火烤热的铁勺中,均匀地在炭火炉中转一圈,蛋液在勺中的高温下,很快凝成了薄薄的蛋皮,此时,把蛋馅用竹筷夹入蛋皮中,趁热把蛋皮对折压紧后,金黄色的“圆月”,又变成了弯弯的月牙,一个完美的蛋饺变成型。
1960年代末期,父母第一次在吴村包鸡蛋饺子过年,在 “年货”准备好以后,包了两天的鸡蛋饺子,分别送给了村上学生的家长品尝,象教书一样,把包鸡蛋饺子的方法传授给了村上的社员。
从此,在吴村,社员家 “过年饭”的餐桌上,就成了一道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