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 “开水炉子”
“开水炉子”总是和茶馆相伴而生。八十年代前,饮水机还未发明出来,在宁国、广德县城和较大一些乡镇的街面上,还有专门烧开水销售的“开水炉子”,为机关事业单位和家庭住户,提供开水。九十年代后,人类饮水饮茶的“伙伴—开水炉子”,突然间销声匿迹了。机关、事业单位、厂矿企业、家庭凡有人群活动的地方,电能加热的饮水机取代了开水炉,饮水、饮茶的各种电能器具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又环保又卫生。作为一种习惯,民俗,或是文化,伴随了人类几千年的“开水炉子”在人类发展的历史档案中,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
开水炉起源于何时,我没有具体的考证。但我敢断言,与城池街市的产生,与“百工”的产生,与商业行为的产生,与客栈(旅馆)的产生密不可分,否则,哪会有“茶马古道”、茶坊、茶馆等等。饮茶离不开水,水必须加热烧开达到沸点冲泡。客来饮茶,不仅是住家招待客人的一种习俗,也是古时客栈款待客人的一种经营手段,或称之为经营方式,于是乎,街市的茶坊茶馆应运而生。《水浒传》中关于茶坊的记载,王婆茶坊是最为典型,最为精彩的茶馆之一。还有史进大闹史家庄后,“来到渭州寻找师傅王进,入城来看时,依然有六街三市,只见一个小小茶坊正在路口。”现代京剧《沙家浜》也是以茶馆为重要素材,描写了“春来茶馆”的“老板娘”中共地下党员阿庆嫂机智勇敢地利用茶馆作掩护,保护照顾18名受伤的新四军战士的故事。
开水泡茶,自古以来的生活常识。经营开水,在时代进步的潮流中,已经是记忆的往事。如今琳琅满目的各种矿泉水、纯净水取代了旧时的“开水”,连首都北京也看不到“大碗茶”了。开水炉这种以原煤、锯木屑、粗糠壳等为燃料加热的原始方法,即消耗资源,又带来环境污染。如今,街市面上,再也不见了“开水炉子”,在社会进步的潮流中,它被淘汰,被尘封。然而,“开水炉子”与我却有一段特别的“税收情感”。
“开水”作为商品,在八十年代以前,是应征税收的品目。它由生水变成商品开水,也需要一个“生产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开水炉子”。小时候,在河沥溪总看见奶奶早起后,拎着两个“热水瓶”到下街头“开水炉子”去打开水,她从不在饭锅里烧开水,说是炒菜煮饭的锅烧水不好喝。八十年代在广德县税务局机关,早上上班后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在北门开水炉子去打开水泡茶。
“开水炉子”一般都建在街市的门面上。先在地面上,挖一个三米长,一米宽,一米深的坑;四周用砖砌成方型,离地面约为八十公分高,中间放好用生铁锻造的四只铁罐,每个铁罐的容积能装下十多瓶开水;在四只铁罐的中心,留一圆形的空口,主要是燃料的投入口;在铁罐的后方,还要砌好能安放直径约为90公分的大铁锅,铁锅的四周用木桶装好,以便存水;象灶台一样,铁罐和铁锅下面是燃烧的且能走风烟的炉膛,通向烟囱;迎街的一方,还要留有能清除燃料燃烧后的火灰(黑灰),两边用砖砌成约六十公高的砖台搭上木板,以便冲开水(买开水)的人置放热水瓶。一瓶开水的价格从六十年代的2分、七十年代的5分、到八十年代的一角后,随着电热器具的产生再也没有上涨,“开水炉子”在市场上逐渐淘汰,退出历史舞台。
大凡有“开水炉子”的地方,炉边都有饮茶的“厅”,既是茶馆。一个座位一碗茶水,都要计价的。茶馆不仅是饮茶的地方,还是一个多功能的社会场所,满足了不同层次人们的需求,从文人雅士的聚会,到商人洽谈生意,再到普通百姓的休闲娱乐,茶馆扮演着信息交换站、经济交易所,甚至是民间法院的角色。不仅如此,茶馆还是民间艺术表演的场所。宋代以来,茶馆就有艺人、艺伎的吹拉弹唱,地方戏曲也常在此表演。到了清代中期,说唱艺术更是成为茶馆的一种主营业务,许多古典小说的内容,也是通过艺人的口头文学创作,在茶馆中传播的。在提供茶水的同时,茶馆还搭配各种点心,以招来人气,兴隆生意。这些商事行为取得的收入,都是税收课征的对象。
1979年10月,县级财税局分设后,急需税务工作人员,充实到基层,我们1975年以前下放的“知识青年”有幸成了“宠儿”——“文革”以后通过考试招录的税务干部(现在说法是“公务员”)。上岗前必须进行培训。我与黄明,因为住在乡下,他住独山公社街道,我住杨滩五合吴村小学。县局安排我俩住进了县委招待所。同期,还有一名从誓节税务所驻花鼓公社专管员(现在的誓节镇)调到县局担任秘书的濮纪全同志(多少年以后他在县审计局局长岗位上退休)。因为,县局暂时没有宿舍,他也住在招待所。我们这群来自“广阔天地”里的“下放学生”,在农村除了极个别的务农之外,大部分是在农村担任中小学民办教师,或者代课教师,行业跨度较大,工作的对象也不同,为了尽快适应新的岗位,县局举办了短期的培训班,我们求知的欲望较为强烈,除了白天在县局培训外,晚饭后,我们也请濮秘书(当时的称呼)讲讲他的实际税收工作经验,或者收税的小故事。
有一次,餐后散步,他对我们说,建国后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期,市场虽未开放,但商铺依然存在,除国有的商家外,县城以下的集镇多数是集体或合作经营,商品货物的税收征管,一般都是实行查验制度。商家进货到店后,税务部门根据查验登记的数量,推算出每月销售的总金额,再乘以对应的税率,就是当月应该缴纳的税款。账目齐全的供销社是查账征收,合作经营的小集体是核定征收,税务部门必须掌握商品进销的数量。未经税务部门查验盖章的商品,是不允许上市销售的。否则,就是偷漏税的嫌疑。有一年,誓节税务所对誓节街道上的商户,进行税收的查验核定,到了“开水炉子”这户,遇到了麻烦,每天销售的开水不知道多少热水瓶,茶客座店喝茶的数量也很难计算。无奈之下,税务所只好派人座店,用火柴计量,即卖一瓶水,拿一根火柴棒。同样,茶客喝一碗茶,也拿一根火柴。到店老板打烊时,一天的销售情况基本掌握了。这叫“蹲点驻守,实物查验”,也是税收管理的一种方法。现在回头想想,那时的税收征管,多么费时费力。现在,纳税人基础数据输入计算机后,大数据控管,方便易行。
说者的故事,虽然过去了十几年,听者的有心,储存在了记忆中。培训结束后,我们按照县局的分配,奔赴基层。我是分配到柏垫税务所驻独树公社税收专管员,接替已经70岁的一名协税员。除了票证办了交接手续外,纳税人的基础资料几乎为零,一推乱摊子,税收进度全县倒数第一,屠宰税两年一头未征。看着这一切,我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惆怅。这就是我理想中的“国家干部工作”?先前那种报考、复习、答卷、通知录取、参加培训时的兴奋心情一落千丈。
干!必须改变这种落后面貌。毛主席曾经说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既然端了收收的饭碗,就要干好税收的事。于是,从基础做起,分户建立档案。除了供销社、公社石灰厂、竹木站等单位账证齐全外,街面上的合作商户,都是核定征收。我采用了机关濮秘书讲述的开水炉子“蹲点驻守,实物查验”的方法,对独树街的合作商户,包括何喜子和张发子两家开水炉子的月缴纳税款进行了核定。有了税收的基础,方便了税收征管。这也得益于濮秘书讲述的对“开水炉子”的管理方法。
时过境迁,往事悠悠。如今再也不见了“开水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