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秧草
时下,在皖南广德的乡村,很难见到人工栽秧、打秧草、收割打稻(脱粒)的情景。撒播、抛秧、机械插秧,连化肥农药的喷洒使用,也开始了无人机的智能化,这是民族复兴中农业现代化的缩影。尤其是我们江南鱼米之乡,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所使用的物件,将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走进了农耕历史博物馆。“农民”们再也体会不到唐朝诗人李坤那首脍炙人口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在山区几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生活,虽然大多时间在大队办初级中学担任民办教师,但是,农忙时节、星期六礼拜天、寒暑假里也在所属的吴村生产队干农活,山活,除农田基本建设、挑猪栏粪、学农耕、栽秧、伐木、修水库等等活路外,还有一样农活,仍在记忆中游荡,不曾离去。这便是“打秧草”。
我曾经写过,吴村在五合大队的农田是绝对的多数,占全大队的三分之一,冲畈田加起来有一百余亩,1975年后全部种的双季稻。早稻秧苗必须在四月底以前栽插完毕,之后便是田间的管理。生产队有一个农业组,指导员郭启贵负责分管,秧苗插完以后正值春茶采摘旺季,那时,五合除了完成县里的少量招待用“名茶”任务外,主要是生产计划调拨的绿茶--屯绿,由大队机械化茶厂加工。秧栽完以后的社员都去上山采茶,看管秧田的事宜落到郭指导员肩上,当地人叫“看水”,主要是稻田间水的管理。秧苗插入田中时,一般是五苗左右一兜,嫩幼的秧苗无水不行。水多了,超过苗顶吸收不了空气,会淹死。秧栽下后水位必须适中。一星期后,秧苗转青时,即要耨草,俗称“打秧草”。水稻在分蘖抽穗前,一般是三次耨草。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五合山区的生态十分优秀,除了茶叶地,森林覆盖达90%以上。山中野生动物比比皆是,野猪、野兔、獐子、猪獾、果子狸、野鸡、四不像(麋鹿)、山乌龟、穿山甲等等应有尽有,连金钱豹也经常出没。天空中老鹰、乌鸦、喜鹊、自由飞翔,土墙眼里麻雀叽叽喳喳。桐河中桐花鱼、鲫鱼、麻鱼、泥鳅等在潺潺溪流中游弋。秧田中经常看到白鹭和小秧雀觅食。在广德全境,秧田中的小雀逮虫十分普遍。民间车水、栽秧、打秧草、采茶、做茶、打夯、歌唱共产党、歌唱社会主义、走集体化道路的小调较多。据广德非遗文化目录载,五十年代广德一首民间小调“一对小秧雀”还唱进了中南海。1957年3月,广德民间歌手董昌玲在全国第三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演唱了依据广德民间传唱非常广泛的民间小调改编创作的“一对小秧雀”荣获一等奖。当月27日,她参加在中南海怀仁堂的演出,和其他演员一起,收到周恩来总理和朱德副主席接见,并合影留念,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也为广德的音乐舞蹈创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1976年早稻秧苗栽插完成以后,头道秧草开始耨了,因为活路不重,章队长特意安排了几名知青在盛心发等几名老农的带领下“打秧草”。从新屋底开始,赤脚下田,手拿秧草扒子,像栽秧那样每人七行,顺着秧苗兜子往前推,再拉回,扒子不要扒倒秧苗,脚不要踩倒秧苗就行了,其作用一是松土,二是除野草,技术含量不高。大个方荣生,还有几名女同志,其中有两名女知青。一袋烟的时光不到,大个忍耐不住沉默,开始俏皮地说道:“听说广德中学的学生都会唱‘一对小秧雀’,我们欢迎你们几个广中的城里下放学生来唱一曲好不好?”众人一听来劲了,齐声喊道:“唱一曲!”。来自广德城里的两名女知青,为了助兴,活跃秧田中气氛,变爽快地答应了。
在这青山环抱的田野,脚踩着柔软的田泥,手拿着秧扒一推一拉的均速“运动”,在春风和鸟鸣的伴奏下,她俩开始清唱“一对小秧雀”:“一对小秧雀哦哦嗬嗬 一对小秧雀,哦哦嗬嗬 飞到秧田里乱吆喝,人家秧棵扎深嗬,社里的秧棵一尺多 哎哟哎嗨哟,哎嗨嗨哟,哎嗨哎嗨哟 哦嗬嗬哦,细工出细活 哦嗬。
一对小秧雀 哦哦嗬嗬 一对小秧雀,哦哦嗬嗬 飞到田里乱吆喝,人家田里旱裂了缝 社里的灌水三寸多,哎哟哎哟哎,哎嗨嗨哟,哎嗨哎嗨哟 哦嗬哦嗬哦,人多好做活 哦嗬。
一对小秧雀 哦哦嗬嗬 一对小秧雀,哦哦嗬嗬 飞到田里乱吆喝,人家一亩三百斤嗯,社里的一亩八百多,哎哟哎嗨哟,哎嗨嗨哟,哎嗨哎哟哦哦嗬哦嗬哦,就怕货比货 哦嗬。
一对小秧雀 哦哦嗬嗬 一对小秧雀,哦哦嗬嗬 飞到秧田里乱吆喝,去年社里几十户哦,今年社里一千多,哎哟哎嗨嗨,哎嗨哎哟哟,哦嗬哦嗬哦,入社好处多哦嗬。”
歌声在田野上空回荡,与鸟鸣、与山风、与流淌的溪水声组成了一部山村乡土交响曲······